2023-12-20 01:47:54 | 高校路线网
山东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533-2780673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现已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学校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高校路线网
学校现有27个学院,26个校级研究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本科专业75个,拥有省一流学科3个,拥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培育)等省高水平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学科已进入全球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4000余人,在学研究生5400余人。
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44.3万册,电子图书、期刊(含学位论文)848.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7亿元。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拥有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类平台28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类研究平台30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社科类研究平台18个。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设在我校。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坚持引育并举,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现有专任教师2197人,其中教授327人、副教授8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33人。拥有双聘院士、海外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4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泰山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90人次;特聘教授76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建立“教”与“学”支持系统,高质量培养“五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8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特色专业5个,首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精品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3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第三方评估机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高,获评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十二五”以来,获批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90项,荣获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7篇,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08项,获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加强科研组织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深化融合发展,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地方共建112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2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2项。201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项,202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5项,一等奖数量均位居当年省属高校首位。2019年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2017年以来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荣获山东省专利特别奖。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等33个国家的1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拥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高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正稳步形成以本、硕、博留学生为主,汉语言教学为辅的留学生培养体系。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拓展生源渠道,建立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国际合作共建专业,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已建立了一批全英文授课专业,逐步形成吸引留学生的品牌专业群。“十三五”以来,来华来校留学生3810人。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化融合发展路径,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入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和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和教职工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以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状态,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专业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一、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联系电话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联系电话:0537-3617788,0537-3617789二、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简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是有着67年办学历史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1998年山东省首批举办高职教育院校。2013年1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并以优秀等次通过了终期验收。2015年4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对
一、东华理工大学联系电话东华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791-83897952,0791-83898005,0791-83897751二、东华理工大学简介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是教
一、山东工商学院联系电话山东工商学院联系电话:0535-6903560二、山东工商学院简介山东工商学院前身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校名。1998年9月,划转山东省管理。2003年2月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信息学科见长,财商教育特色鲜明,经管理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财经类大学。学校坐落
一、山东大学联系电话山东大学联系电话:0531-59626977二、山东大学简介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
一、天津理工大学联系电话天津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22-60216795二、天津理工大学简介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
一、福建理工大学联系电话福建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591-22863181二、福建理工大学简介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具有12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的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办学120
一、安徽理工大学联系电话安徽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554-6632810二、安徽理工大学简介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学校淮南校区占地约3200亩,合肥校区占地340亩。学校创建于1945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根同源,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
一、西安理工大学联系电话西安理工大学联系电话:029-82312504二、西安理工大学简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2020年7月,学校成为工信部、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学校的前身
2024-01-02 15:17:00
2023-12-20 15:29:41
2023-12-14 13:57:58
2023-12-14 13:34:34
2023-12-14 13:12:00
2023-12-14 12:15:52